姜州古鎮趙家大院
姜州鎮中心校 徐康林
趙家大院是姜州古鎮明清建筑群中的典型代表。是一座三進三出的四合院建筑群。主體為土木結構,串梁斗損的木架嵌上板壁,房屋的四面及承重部位由土墻構成,每一棟房屋左右都是風火墻,前后全是吊檐瓦。古鎮房屋密集,墻抵著墻,瓦挨著瓦,一旦發生火災有成片房屋損毀風險。趙家大院十幾棟房屋,每一棟房屋相鄰的墻都建成了風火墻,如果發生火災能有效阻斷火源,削減火勢,減少損失。吊檐筒瓦,比一般的小青瓦彎形弧度增大,瓦型變小,增加了吊檐部分。蓋在屋檐口,與槽瓦結合更加緊密,吊檐部分增加了粘接面,房屋檐口更加牢固,能夠減小屋面瓦片下滑。
(趙家大院的風火墻厚實高聳,吊檐筒瓦緊實牢固。)
(趙家大院的街面房,也是前院的主建筑)
從古鎮東邊的柵子門進老街巷三十米處,解放前為柴米市。趙家大院就坐落此處,坐北向南依地勢順坡而建。第一進院子沿街而起,街面房為五個開間的二層土樓。正中的一間為門房,是進出的通行的大門 。此屋在屋檐下建有廊檐,廊檐從二樓窗口下方伸出,廊檐坎寬有一米五六,比街面高出將近一米。清朝、民國時期每逢三、六、九趕場天,直接就在廊檐坎上擺攤做生意。
通過房門就進入趙家大院的前院了。臨街的二層土樓就是前院的主建筑。前院左右兩廂建有廂房。
(趙家大院的前院)
順前院的石梯而上,通過第二道大門,繞過一塊木屏風就進入到第二進四合院。是二層土木結構建筑,這是趙家大院的中院,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區域。這一進四合院充分體現中國明清建筑風格特點。正房坐北向南,地勢比兩廂和南房高出將近一米,房屋比兩廂和南房高出將一米多。正房設有獨立的樓梯走廊,如果想去正房樓上的三個房間,必須通過角房內設樓梯,到達正房內設走廊才能進入。隱蔽性、安全性都很高。廂房和南房樓上走廊相通,左廂右廂都有木梯,從左廂上去可以從右廂下來。當地人稱此種結構的建筑為走馬轉角樓。這一進院子最為特別的是設有四角天井。正房、南房與廂房交接處的四角建有角房,但是角房沒有完全緊靠主體建筑,與主體建筑之間留有一米見方的小天井。所有房屋都有自然采光,通風也很好。中院門內有一大塊木屏風,是根據風水學說來設立的。是用來阻擋來自大門外強烈的氣流,使呼嘯而來的氣流速度減慢,與住宅內的“流速”相協調。是針對外面氣流的沖煞而設置的。古代的風水學中都忌諱直來直去,無一不以其婉轉、曲折和源遠源長而視為吉兆。
(趙家大院的中院大門內有一塊擋煞氣的屏風)
(趙家大院中院正房設有獨立內設樓梯和走廊)
(趙家大院中院保存完好)
趙家大院的側院、后院都是土木結構房屋,雖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,仍然較好地保存下來了。解放后,趙家大院先后作為姜州區公所、派出所、法庭、學區的辦公用房,現由姜州鎮中心校暫時管理。很多地方急需維修,迫切需要文物管理部門人力、技術、資金的保障。
(趙家大院側院)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