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
月5日(清明節),會東縣城街巷空闊冷落,人影稀疏,而城郊參魚河岸、小尖山,新開發的旅游景點新華水庫周邊卻人頭攢動,熱鬧非凡,形成大車、摩托齊上陣;火鍋、烤架大聚會的獨特景觀。



地處川滇結合部金沙江畔的會東縣,傳統文化保留較為完整,清明節的習俗融合了川、滇、黔傳統的內容與形式,又具有獨特、鮮明的地域文化與民俗特色。始自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的學生清明節外出踏青煮清明飯,逐漸被大多人模仿、認可,逐漸發展成和端午節煮藥草、火把節煮坨坨肉齊名的民間三大宴之一,成為涼山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清明節祭祀祖先的傳統在會東由來已久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,人們的觀念隨之革新。近年來,會東人在清明節這天,除了祭奠逝去的親人,人人呼朋喚友,家家傾巢出動,以親朋好友結隊春游、老老少少一起野炊的方式來度過美好的一天,會東方言叫
“斗”清明。
“斗”在會東方言里是湊的意思,意即:我湊一顆菜、你湊一把米、他湊一塊肉……有人帶火鍋、有人帶烤架……結伴出去、結伙野炊。這天,郊區沿途車輛川流不息,河岸、溪流邊見縫插針、炊煙裊裊,規模之大、影響之廣,可和傳統春節相媲美。
“快點,好多人天剛亮就去占地兒了,去晚了就無插足之地了。”早上
7點,在農貿街口,正在打包小包采購“斗清明”材料的會東中學教師杜發忠在電話里對朋友說。 “我們約好一起去煮清明飯的有
20多人。”和杜老師一塊采購的陽天儒老師接過話頭對記者說,朋友些平時都忙自己的工作,趁清明節放假,大家聚一聚。 提火鍋、端菜盆、背碗筷……和許多市民一樣,老家在西昌的會東中學教師高芳一家也忙得不亦樂乎。“一共三天假,哪兒都不去,就在會東‘斗清明’。”忙碌的身影難掩她對“斗清明”的期待。
記者趕往去三家村河岸的路上,因是通村道,交通壅塞,有時幾分鐘不能往前挪一步。盡管這樣,“斗清明”的人群任然毫無怨言,歡聲笑語響成一片,真個是“梨花風起正清明,游子尋春半出城。”
清明不戴柳、死了變黃狗。會東人煮清明飯“斗清明”,戴柳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春暖花開,樹木蔥蘢,人們在隨處可見的柳樹上順手折下幾枝柳條,有的拿在手中把玩,有的編成帽子戴在頭上,有的插在車門、摩托手把上,還有的帶回家,掛在門楣、屋檐上,不僅時尚,據說還有祈福辟邪之效。
一畦畦田地綠波蕩漾,一座座農家小院錯落有致。地處郊區的三家村河岸是會東人“斗清明”的主場地。在參魚河松軟的灘涂上,孩子們無拘無束地在追逐、嬉戲;大人們則在暖暖的和風中一邊忙著洗菜、切肉,一邊天南地北地聊天。歡聲笑語伴著潺潺流水聲,好一曲和諧的春天交響樂。
玩累了,聊夠了,香噴噴的火鍋也熟了。人們或三五一堆,或二三十人一群,自然圍成一圈。放眼望去,偌大的參魚河岸仿佛一張鋪展開來的宴席,綿延
10余公里,這場面一直持續至黃昏,煞是壯觀。

“我們‘斗清明’不在乎吃,而在于享受無這無限的好春光。”正在親朋好友間來回敬酒的錢霞對記者說。滿懷的喜愉寫在她紅撲撲的笑臉上。
是的。這情,這景,這樣的清明節,
“斗”的就是情趣,玩的是融合。